床前看月光?明月光?

在BBC新闻订阅上看到一则摘要,说什么华裔鬼子初中生搞定了《静夜思》版本之谜,真的吃了一惊,当即点那标题,一如既往的连接被重置,想起来不能访问,可关了标签之后鬼使神差的又点了一次,都怪我太激动了。

Google了一下“静夜思 版本”,竟然已经有很多国内媒体转载过了,其实就那两个字的差异:

床前明(看)月光

疑是地上霜

举头望明(山)月

低头思故乡

我虽然不是唐诗爱好者,但对这个差异的由来还是有些了解的,国内从明初的文献开始就有不同版本,算是有一点争议,但绝不是两个“明”字的版本一统天下,而且二十几年前就有了比较官方的定论了:

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《漫说<静夜思>》(《文史知识》1984年第4期)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:

仔细体味,第一句如作“床前看月光”,中间嵌进一个动词,语气稍显滞重;再说,“月光”是无形的东西,不好特意去“看”,如果特意“看”,也就不会错当成“霜”了。而说“明月光”,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,下句逗出“疑”字,便觉得很自然;何况,“明”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。第三句,“望明月 ”较之“望山月”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,而且,“山月”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——文人诗中,往往将月亮区分为“山月”“海月”等,“明月”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。

——这段我是粘过来的,没查出处,但应该不会错

小鬼子真是大惊小怪了,不过这也和我们的教育有关。没记错的话,《静夜思》是小学的时候学的,其实相信大多数小朋友没上小学之前就会背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了。学龄前的识字书就不说了,但教材里却也没有半个字提到还有另一个版本。只有两个字的差别,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,小朋友应该能理解这里面的不同。不知道有多少老师本着育人而且不是育考试机器的心给学生讲一讲?从我搜到的文章里看来,似乎没多少老师把内容延伸一下。

话说回来,有不少文章甚至在替中国学者“汗颜”,却不舍得先Google一下有了把握再乱喷。

说真的在我搜集了一些资料之后,开始怀疑那个用于抛弃自己国籍的初中生在故意炒作自己(这种人应该干的出来),或者这就是鬼子的一次阴谋,动摇广大网民群众对教育的信任。

2008年6月份对静夜思版本的讨论,为什么讨论不知道,但有不少网站转载了“中国经济网”的相关文章(我用“床前看月光”搜到的):

http://news.china.com/zh_cn/history/all/11025807/20080613/14905759.html

http://cul.book.qq.com/a/20080613/000015.htm

维基百科中文《静夜思》词条: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9%9D%99%E5%A4%9C%E6%80%9D&variant=zh-cn

很明显这是一个通过搜索就能解开的问题,因为国内的学者、媒体都没有把两个“明”字的版本当作唯一版本,甚至都明说了:康熙钦定的《全唐诗》中的版本和鬼子的版本一样而且应该是原版,这连写信求证都不需要,错就错在读书少、脑子笨、想出名。

而作为媒体,“共同社”这么大张旗鼓的宣传、完全回避中国是多版本共存这一事实,除去炒作,也让不少不求甚解的中国人对自己受到的教育产生了怀疑,这可能是这次事件最可怕的地方了。